濮阳共青团
团情要讯
您的位置:首页 >> 团情要讯
完美收官!他们以青春萤火之光,点亮家乡璀璨星河
发布时间:2024-8-30 09:05:59    点击:84次    [关闭本页]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一场如火如荼的青春实践之旅,如同酷暑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流淌在龙都大地。
来自省内外各大高校的濮阳籍返乡大学生,带着青春、活力与梦想,投身2024年暑期濮阳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基层磨练本领,把青春奉献家乡。
坚持需求导向 搭建实践平台

  “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不懈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之力。”
  今年暑期,团市委充分整合资源,聚焦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多举措搭建“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将“返家乡”“向基层报到”实践活动与“晨曦”驿站建设充分融合,持续激发返乡大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奏响返乡大学生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挺膺担当“主旋律”。
  活动中,团市委按照双向匹配原则,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按需面向市直单位、各县(区)和“两企三新”领域,征集政务实践、兼职锻炼、企业实践、公益服务等实践岗位1500余个,通过全市各级团组织及时发布岗位信息、报名渠道、实践答疑等内容,确保实践信息交流零障碍,2438名大学生相继奔赴岗位,淬炼本领,增长才干,累计服务时长达230000余小时。
  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的董怡冰,在清丰县卫健委参加实践,她说:“这次返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宽育人渠道 丰富实践内容
  全市各级团组织以开展“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为返乡大学生更好了解家乡、深入实践铺平路子。
思政教育有章有序

  在“晨曦”驿站-孙健初故居纪念馆,孙朦朦带领20余名大学生开展“思政第一课”,重温孙健初先生“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地质调查之路,学习孙健初先生“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的石油精神。
  “‘沉浸式’感受家乡变化、感知家乡人文底蕴,切实增强了我作为一名濮阳人的自豪感。这不仅是一次逐梦的实践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互动思政课。”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孙朦朦,是濮阳县白堽乡“晨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队长。
  清丰县组织10余名返乡大学生走进市戚城公园开展“追寻龙乡历史足迹,探寻往昔传奇”活动,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感受家乡悠久历史文化。
  20余名返乡大学生到范县毛岗村烈士陵园开展“传承中原红色文化”青春(红领巾)寻访活动,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更加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台前县,30余名返乡大学生先后到将军渡纪念馆、引黄调蓄灌溉工程、河南省中威新塘羽绒有限公司等红色教育场馆、重点企业参观,近距离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志愿服务有声有色

  “两次到‘希望之家’看望被收养的孤儿和困难儿童,为他们送去零食、书籍,和他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是我这个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儿。”就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姜萱,是经开区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像姜萱一样,就读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彭文冉,今年也再度坚守在华龙区暑期志愿服务岗位上,他和其他大学生一起,在辖区水域开展暑期防溺水宣传活动,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页并讲解防溺水知识。

  濮阳县返乡大学生在白堽乡生产堤1号坝开展“沿堤健步走”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绿色生态环保的全民运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动力、添活力、聚合力。
  南乐县返乡大学生走进西邵乡开展关爱儿童“悦读一夏·书香伴成长”读书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共读文章、学唱歌曲、一起游戏,陪伴留守儿童快乐过暑假。
  台前县返乡大学生在各乡镇(办)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进村(社区)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聚焦生态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暑期防溺水、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青年志愿者达20000余人次,返乡大学生们成为了濮阳市一道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公益托管有为有成
  对于家住昆东社区的王子萱来说,今年的暑假“开局即巅峰”。7月初,小学一放假,她就无缝衔接开始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晨曦”驿站暑期托管课程:“智能感十足的机器人编程、手法繁复的绳艺编织、书法业界“大咖”深入浅出的授课、童趣创意的美术绘画……为期两周的课程干货满满,而且完全免费。”
  团市委开展的“‘晨曦’萌娃”暑期公益托管志愿服务活动,在往年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机制,采取“托”“管”“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细致的课业辅导、课外阅读等服务。同时根据返乡大学生和专业机构的特长,开展绘画、舞蹈、书法、机器人编程、绳艺、漆扇、五子棋、象棋等多种多样的兴趣课堂,在帮助孩子们完成假期作业的同时丰富他们的假期文化生活,既满足了社区广大家庭的需求,又解决了暑期学生“看护难”问题,让家长能够安心上班,孩子能够快乐学习,真正将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今年暑期,全市各级团组织共招募返乡大学生450余名,开办“‘晨曦’萌娃”暑期公益托管班55个,设置“思想领航、自护法治、健康科普和学科教育”四大板块21项公益课程,覆盖8—12岁学龄儿童1500余名。
在乡村、在社区……在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返乡大学生默默奉献的身影。

多元培育成长 巩固实践成果

  就读于商丘学院的李萌,三年前,是一名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准大学生。如今,她是范县杨集乡兼职团委书记。而这中间,是她在“晨曦”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
  从2021年加入“晨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李萌志愿服务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防溺水宣讲、安全隐患入户排查、关爱留守儿童……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大平台上,她收获着自己的成长。
  优秀的表现,让她脱颖而出,范县杨集乡聘请她为兼职团委书记,她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在团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李萌只是基层大学生兼职团干部群体中的一员。
  团市委从青年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出发,积极延伸服务路径,拓展服务渠道,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各县(区)团(工)委深入各实践岗位挖掘先进典型,并从优秀返乡大学生中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团员青年担任乡镇团委及村、社区团组织等基层兼职团干部,引领他们在团的岗位上多干多听,真正了解家乡,贴近家乡,树立起服务奉献的价值追求。
  这一场大学生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无华的付出与努力。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濮阳籍返乡大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服务奉献中响应家乡召唤,感悟家乡变化,了解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做肩上有责、心中有梦的新时代青年。
  下一步,团市委将继续深化濮阳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建设,持续优化实践模式,拓展实践内容,努力提高返乡大学生社会融入感和社会参与度,积极构建让广大学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长效人才工作体系,让青春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中挺膺担当。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47101号

版权所有:濮阳共青团
监督电话:0393-6666339   监督传真:0393-6666680
团员发展、团关系转接咨询电话:0393-6666228
监督邮箱:pytsw126.com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
温馨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